查看原文
其他

云南迪庆:藏民尼玛的葡萄“缘”

文、图/刀志楠 藏人文化网 2023-11-25
请点击上方的“藏网文摘”订阅
有您更精彩 投稿信箱tibetcul@126.com


图为布村葡萄地。

七月的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,时晴时雨,在梅里雪山怀抱中的布村绿意盎然,300亩葡萄园已经挂果,果量喜人。预计10月,这些葡萄将会化成甘醇的冰酒和葡萄酒销往全国各地。作为园丁的布村藏民们,全村预计将获得上百万元人民币的收益。


布村村民尼玛第一次和葡萄结缘,大约在春季。2003年,当地首次推广葡萄种植,并对农户发放种植补贴。作为村干部的尼玛就勇敢带头,将家里的5亩地全部种上了葡萄,成为第一批“吃螃蟹”的人。


图为吴俊生挂鸟笼。

“心里还是没把握,但是不尝试就永远不会改变。”尼玛说,“以前种青稞种苞谷,一年到头除了吃饱什么也没剩下。”


地里的葡萄需要三年的生长期。为了保障葡萄的销路,当地政府引进了葡萄酒厂家,葡萄的种植技术和销售再也不用愁了。三年后第一批成熟的葡萄,为他带来了10000元人民币的收入。


“这是以前种粮食不敢想象的收入。”尼玛说。


图为布村民居。 

如今,尼玛的葡萄园已经扩种至7亩,年收入3至4万元人民币。2015年,尼玛将家里的电视换成了超薄款。而后,又从德钦县城花10余万购入了一辆二手奥迪轿车。


“种青稞和苞谷的时候,一家人都要扑到地上才能服侍好这些庄稼,农忙时候还要请小工。”对于种植葡萄,尼玛的父亲吴俊生觉得最大的好处就是解放了劳动力,“现在轻松多了,平时家里的劳动力基本够,加上机械设备帮忙就更轻松了。”


解放了双手,家里的劳动力可以去做更多的事情。尼玛的大儿子为矿上开车,在昆明结识了自己的妻子——来自云南德宏的周绍荣。结婚之前周绍荣对于迪庆和藏族的了解,仅仅是雪山、嘹亮的歌声和只能长出青稞的土地。可眼前的布村,一切都和想象不一样。


布村葡萄长势喜人。

尼玛在罐装自酿葡萄酒。

“第一次来的时候就有点意外,觉得和我家乡没有什么不一样,都是瓜果飘香。”周绍荣说。


在尼玛家,周绍荣义不容辞成为了“微信店长”。除了将葡萄直接卖给酒厂,因邻近通往明永冰川、雨崩村的道路,不少过往游客会到布村购买自酿葡萄酒。通过微信,周绍荣每年光售卖葡萄酒收入就达数万元人民币。


2011年,尼玛将带给自己财富和好运的葡萄种在了庭院里,成为一家人休闲纳凉的好场所;家里的日子越过越好,今年已82岁高龄的吴俊生,闲暇时间带孩子和养鸟成了他最大的乐趣;当上了村干部的尼玛也有了更多的时间参与到村委会事务中,走村入户、互帮互助,热心团结的藏民在未来心里想的更多的是“大家一起富。”


文、图来源:中国新闻网  
相关阅读
香格里拉绿绒蒿之旅
标准化让青稞“走出”高原
草原深处“舌尖上”的嬗变
从“隐秘村”尼汝走来的足球队
加阳东云:环保路上的修行僧
西藏考古发现与“高原丝绸之路”
穿越可可西里:无人区 有人护
项措卓玛:脚尖跳跃的“追梦舞”
长江源头第一县里的彩石“变现”记
绚丽的格桑花 独树一帜的甘南藏戏
畅游海螺沟木格措 享一季夏日的清凉
成都“八廓街”:“蓉漂”藏汉商人的故事
画师嘎玛德勒话唐卡人生 谈技艺传承
端午话药浴:探秘藏东山谷里的藏药浴
娘乃:萨嘎达瓦谈我的第一次斋戒经历
高空拍摄洒落在川西高原的“白色珍珠”
索南仁青: 在传统藏餐里融入现代元素
多杰才让和“阿雅克”:牦牛绒编织脱贫梦
嘎仓玛:藏东深谷藏匠心 小锤敲过八代人
甘南迭部洋布村:百年水磨转动岁月悠情
松赞山居——香格里拉文化旅游的一张名片
藏族老阿妈义务护路19年 只为大家平安出行
更嘎才旦:音符做礼献雪域 旋律祈福新时代
洛哇: 我是牧民的儿子 我深爱舞蹈和藏戏表演
藏医药走上国际舞台 西藏藏医药事业发展显著
创业4年,求央益西让牦牛绒制品从草原“出海”
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高原虫草是这样采挖的!
航拍云南香格里拉小中甸 瞰恬静祥和的高原牧场
朵普仓·次嘎:一双巧手雕刻艺术 精湛技艺代代传授
西藏勉唐派唐卡画师桑吉东知:运笔毫厘 神韵自现
人与自然的和谐篇章! 勒池村为藏羚羊迁徙保驾护航
从摄影记者到非遗传承人 杨华珍:针线缱绻民族情感
回溯藏传佛教历史源流 西黄寺博物馆开馆大展等你来
香格里拉藏族夫妇40余年飞针走线 诠释传统藏装价值
垃圾随处可见 野生动物遭惊扰 藏地多景区发布禁游令!
藏族学生嘎玛白姆的“格桑花”课堂:帮助更多的家乡小朋友
没有专业球鞋 却怀揣闪亮梦想 雅江边足球小将们的“世界杯”
藏学出版界盛事:32集巨著文献《格桑善言文集》一次性发布
偏僻寺院中的稀世瑰宝:甘肃天祝东大寺的《西游记》全本壁画

扫描或长按      关注藏网文摘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